家庭教育
来源:咨询时间:2020-09-16 11:13:08
综艺《妻子的浪漫旅行》中,有这样一幕:
张歆艺对前一天整晚没睡觉的金瀚说:“你今晚不能再不睡觉了啊,这样对身体不好。”
没想到金瀚却说:“昨天外面下雨,树林吹得呼呼响,就特别害怕,睡不着。”
这句话从已经27岁的金瀚口中说出,怎么看都有点违和。
其他的几位姐姐表示很震惊:“咱们这么多人呢,你害怕啥?”
原来 ,金瀚小时候很贪玩,父母为了让他早点回家。
就开始吓唬他:“小朋友要早点回家,如果回家太晚,地下室里就会跳出来一个红着眼睛的娃娃。”
红眼睛娃娃,从此就成了金瀚心中一直挥不去的阴影。
每到夜晚,他都会担心会不会有个红眼睛娃娃突然冒出来。
于是他变得害怕黑夜,一个人睡觉时,总要开着灯才能睡着。
仿佛只要开着灯,红眼睛的娃娃就不会出现,他就安全了。
恐怕金瀚父母自己也没有想到,一句吓唬的话,竟成了金瀚心中永远的痛苦。
其实不止金瀚,很多人都有被家长吓唬的经历。
“你再不听话,就让警察来抓你。”
“不好好吃饭的孩子,会被抓去打针!”
“你再哭,我就把你送回福利院!”
“你不睡觉,就会被怪兽吃掉。”
“你再这样,我就不要你了!”
这些吓唬式教育,确实让孩子更听话了。
可是那些被吓唬的孩子呢?他们都怎么样了?
想起来之前在综艺节目《不可思议的妈妈》中,工作人员也曾因为吓唬孩子而上了热搜。
孩子们被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任务——在最喜爱的玩具和代表着妈妈的【妈妈陪伴卡】之间做出选择。
在汤包姐妹选择了玩具后,工作人员当着姐妹俩的面粉碎了【妈妈陪伴卡】。
然后告诉姐妹俩:“妈妈碎了!接下来几天妈妈都不能陪伴她们。”
妹妹随即很担心害怕地哭了起来,梨花带雨的哭泣很是可怜。
看得直让人心疼。
或许节目的初衷只是为了引导孩子舍弃玩具选择母亲的陪伴,从而达成温馨亲子的节目效果,但吓唬孩子难道就真的没错吗?
有心理学研究表明:
很多人对某些事物的抗拒与恐惧,大都来源于小时候被吓唬的经历,从此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,有这样一个小男孩,特别调皮,令全家都很头疼。
有一天,小男孩的奶奶实在受不了他的调皮,随口说了一句 :“你再不听话,就把你放马桶里冲走!”
果然,听了奶奶的话之后小男孩马上乖巧起来。
奶奶尝到了这句话的甜头,此后,“你再不听话,就把你放马桶里冲走”变成了奶奶的杀手锏。
每当奶奶搞定不了撒泼耍赖的孙子时,就会搬出这句话。
奶奶的这句话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,但没想到的是,更令人头疼的问题来了:小男孩不敢在马桶上大小便了,甚至连卫生间的门都不敢进。
尝试了很多次小男孩都很抗拒,没办法家人只能让他在客厅用便盆解决。
在家还好,可是在外面呢?上幼儿园之后呢?长大之后呢?
吓唬式教育,看似解决了问题,实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。
因为吓唬,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,让孩子感到恐惧,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后来小男孩对马桶的恐惧尤为深刻,每次如厕总会胆战心惊,唯恐一不小心就被马桶冲掉。
由于他害怕卫生间,每次有便意都会憋着,憋了两个月没有排便后,突然昏倒被送往医院。
最后医生为了救他,只能将他的直肠切除。
而这一切的悲剧,只因奶奶的一句“如果你不听话的话,我就把你放在马桶里冲走”所致。
谁也没曾想,一句简单的无心提及,竟然造成了孩子一生无法挽回的惨痛。
看到这里,或许你应该明白了,我们随口一个玩笑,都很可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。
第一、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
“你爸妈不要你了”这句话,真的会造成孩子一辈子的阴影。
对孩子来说,他最需要感受到的,就是无论发生任何事,父母都会无条件地爱他,这是他整个世界观的基石。
如果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,就不停地给他灌输,父母会不要他了,他就会觉得自己无依无靠,这种安全感的缺失,特别可怕,导致他不懂得爱和被爱。
第二、孩子会很难信任大人
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,有一次去亲戚家玩,他家有熨斗,我问他,“熨斗会很烫吗?”
他微笑着说,“不烫。”
出于对他的信任,我直接就伸手去摸了,结果手被烫出泡了。
他得逞地哈哈大笑,那一刻,我真的觉得大人坏透了。
如果大人总是随心所欲去欺骗孩子,孩子会觉得大人说的话毫无可信度,久而久之,会变得不再相信大人的话。
同时,他们也会学会撒谎。
第三、孩子会习惯性取悦大人
有些孩子,不配合大人的逗弄,就被批评为,“开不起玩笑”……
有些孩子,学会了看大人的脸色,配合各种玩笑,被称赞为“懂事的好孩子”。
第四、更严重的,会造成孩子性格扭曲
其实大人所有的逗弄,都是为了激起孩子产生各种情绪。
比如:伤心、不安、恐惧、愤怒……等等,这种玩笑开多了,孩子会有强大的逆反心理,会变得排斥人与人的沟通。
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·高普尼克在他的书《园丁与木匠》中,将家长分为“园丁”和“木匠”两类。
木匠式的父母,希望孩子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发展,要听自己的话。
崇尚吓唬式教育的父母,就是这一类。
而园丁式的父母,会创造一个适合花草树木生长的环境,维持小生态系统的平衡,不过分干预。
那些出乎意料开出来的花朵,就是园丁工作出色的表现。
教育是一场修行,不要贪图一时省力,去做擅长吓唬的木匠。
而是顺应孩子天性,做不怕麻烦的园丁。
1. 接纳孩子的情绪
著名演员蔡少芬曾提到一件事,有一次家庭聚餐,因为她抱了姐姐,妹妹不高兴就一直哭闹。
蔡少芬和张晋没有斥责她,也没用“再哭就让警察把你抓走!”、“再哭就不要你了!”这种方式去吓唬她,而是张晋一直在旁陪着哭闹的她。
妹妹前前后后哭了一个小时,张晋就一直陪着,等到妹妹终于哭够,再给她讲道理,宣泄结束的妹妹也更能听进道理。
孩子的情绪,堵不如疏。
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,他们才会鼓起勇气自己去面对问题。
2. 有话好好说
不妨回忆一下,吓唬孩子时的语气:
“你再不好好学习,我就让你爸爸打你!”
“你再不好好吃饭,我就把你扔出去!”
语气中透漏着明显命令、威胁和不耐烦。
类似这样的说话方式,其实只能强行震慑孩子,治标不治本。
既然恐吓无用,那就不如有话好好说。
比如,孩子只想看动画片而不想吃饭时,不要急于发火。
而是耐心和孩子说:“宝宝,你为什么不想吃饭呢?你看动画片中的宝宝都有认真吃饭耶。”
家长好好说,孩子才会好好听。
3. 制定规则,正面导向
孩子的身心发展都还不够成熟,强行吓唬孩子,只会适得其反。
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规则,用正面导向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。
比如,好好吃饭当天就可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,准时睡觉第二天可以自由选择早餐,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玩20分钟iPad。
为给孩子做好榜样,家长也要遵循一些规则,比如不能无缘无故发火,如果做不到,孩子就可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。
制定规则,共同约定,不仅能促进孩子形成好习惯,还能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,育儿又育己。
教育孩子,应该是建立在不伤害孩子爱和安全感的前提下的。
要知道,在养育的路上,孩子需要的是爱、掌声、正确的导向,唯独不需要恐惧。
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,而不是在阴影下惶恐。
那个被爱的孩子,内心才能更加充盈,才能无畏风雨,静待盛放。
来源:网络
声明:文章转载只为讯息传播,如侵删
博沃思教育 让育儿更轻松 让孩子更优秀
558398位用户已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