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博沃思
来源:咨询2020-12-23 02:08:07
当孩子不愿意给家长沟通,一定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,他就意识到了“我说的话并不重要”。
最近看了一期综艺,聊到“为人父母”的话题。
大家没想到,在舞台上“句句珠玑、侃侃而谈”的相声演员于谦,在儿子面前却翻了车。
当被问到:“你最怕儿子和你说什么?”
于谦说:“我最怕他什么也不说。”
编辑
于谦透露,自己每次问儿子“学校生活怎么样”?
儿子的回答永远是“挺好的”、“就那样”,剩下的再没其他话可说了。
于谦无奈地感慨:
“这个是我最害怕的,因为你不了解他,也开始进入不到他的世界。”
孩子咿呀学语的第一句话是父母教的,为什么越长大却越和父母无话可说了呢?
这话问在父母口,扎在孩子心。
曾经有人问:“ 为什么孩子和父母越来越没话说?”
最高赞的回答说: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人,谁会有意愿和他沟通?
在日常生活中,以下这些沟通模式,是否经常出现在你家呢?
1、指使命令模式:“到时间了!马上回房间!”“不许哭!赶紧回家”。这种模式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,激起怨恨、恼怒和敌对的情绪。久之,孩子会疏远和反抗,叛逆期管教风险升高。
2、威胁惩罚模式:“你要是不听话,你的玩具也别想要了!”这种模式用孩子不服从的后果来吓唬孩子。孩子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到威胁的部分,而无法冷静反思自己已经做的事情。我们大人不喜欢被威胁,孩子当然也是如此,家长经常性威胁,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你的话。
3、忠告灌输模式:“听妈妈说,要有礼貌,跟叔叔打招呼。”“你还小,听妈妈的,不能总玩玩具,看书好。”这种我大必须听我的模式,父母只是关注到希望孩子做什么,却没办法让孩子接受这样做的原因。孩子稍大后,开始有自主意识,自然会要反抗你的“霸权”。
4、贴标记模式:“你怎么就是不听话的孩子?”“怎么这么笨,这都不会?”“你就是捣乱,烦人精!”这种模式是发泄父母的情绪,用负面评价否定孩子。会引起孩子的错误认知,自卑甚至用这些评价中的模式去做事情。
5、反问模式:“这是谁干的?”“你知道自己错了吗?”这种模式,父母其实并不是要孩子的答案,孩子也无从回答,孩子开始不理解这种反问,但孩子会慢慢总结出来,这种问题父母根本不关心自己如何回答,只是想让自己难堪。久而久之,便失去了与父母对话的欲望。心里只会想,又来了又来了。
其实有时候表面看是孩子不懂事,实际上,是妈妈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到“窒息”。
父母想说的,只是父母在意的,是父母认为正确的,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。
一句“我是你妈,我都是为你好”,把孩子想说的心里话,统统压在了“五指山下”。
父母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,本身就是个错误。
教育家尹建莉曾说:
“成人在育儿时,之所以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方法,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,有两个根本原因:一是不信任孩子,而是太相信自己。”
亲子沟通,你有多对,就有多错,因为赢得孩子远比赢了孩子更重要。
其实很多父母,都是败在了唠叨。
之前,有人在网上做过这么一个测试:什么时候最反感父母,想离他们越远越好的?
获得高赞的两名网友是这样回答的: “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,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,但说的次数多了,心里不知不觉就烦......”
“父母说多了,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。天天怀疑我偷懒不学习,后来我故意偷懒,就是为了气他们......” 最终得到是答案是:父母的唠叨。
其实,通过心理学我们知道,唠叨是分年龄段的。
0——3岁的孩子,你尽管和他唠嗑,说得越多越好。
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,就不一样了。你越唠叨,这孩子就会越叛逆。
认识一位妈妈,她说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相处了,总觉得自己是吃力不讨好。
孩子今年十三岁,在上初中。但从她儿子的行为来看,表现的一点也不小孩。
放学回家闻到妈妈的饭菜,应该是许多孩子最爱的事,可她儿子不这样,一回家就对妈妈的饭菜挑三拣四:“怎么又吃这个菜?你就不能做点好吃的吗?”
有时候吃饭,那位妈妈想跟儿子聊聊学校的事情,开口问不上几句话,她儿子就不耐烦的说:
“你又说吃饭的时候不要分心,还老问我问题干嘛,还能不能好好吃饭?”
听到孩子这句话妈妈也急了:“我是你妈,怎么就不能问了!”
最终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,只能不欢而散。
听完那位妈妈的话,我说,你话是不是有时候很多呀。
她听我这么一说,频频点头:“是啊,可我儿子就嫌我烦,说我唠叨个没完没了。”
其实,唠叨是把小刀子。刀再钝,也架不住天天补刀。
耐力好的孩子,能左耳进右耳出,耐力不好的孩子,就只能顶撞父母,出言不逊了或者叛逆不听话。
所谓“杯满则溢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当父母后发现,亲子沟通是最难平衡的杠杆。
过犹不及的度,时常会让我们陷入两难:不说,害怕孩子犯错;多说,害怕孩子会不听。
父母的语言是孩子通往未来世界的门户,怎么说孩子才肯听,方法很重要。
1、用最有效的方式跟孩子对话
如果你想让你对孩子说的话有力量,有效果,就要讲究方式方法。
父母家长不要总是带着情绪和孩子说话,不要是抱怨、指责、数落,比如,“自己的房间又不知道收拾!”
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,他更加不会愿意去听从的。
你可以换一种方式:“你的房间可以收拾一下了。”
当家长的指令具体、干净利落、不带负面情绪,孩子更乐于听,更有执行力,自然省去了无数唠叨。
2、父母要学会“闭嘴”
懂得适时“闭嘴”,是为人父母的智慧。
我想,任何一个爸妈,都不想跟孩子之间徒生嫌隙。
即使当孩子真的惹你生气时,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冷静的时间,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呆十分钟。
十分钟后,等我们消化了自己的负面情绪,孩子平复了心情,我们再认真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。
3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
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: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大,亲子的关系一旦有所缺失,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最为严重的创伤。
人们总把孩子在青春期的各类行为归为性格叛逆、不成熟、受同伴的负面影响......
其实真实原因在于,我们总是聚焦于问题,却忽略了自身。
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看待,还用之前的教育方式,只会让孩子厌烦,从而会产生反抗心理,萌发对立的情绪。
所以,父母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自身特点和性格,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。
曾看过这样的一段话:
“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,他们没有找到钥匙,却怪孩子难以沟通。”
只有我们弯下腰,看见孩子的感受,聆听孩子的声音,尊重孩子的情绪,才能觉察到孩子心底的声音......
只有孩子真正感到被爱,他们才愿意和你靠近,敞开心扉。
来源:网络
声明:文章转载只为讯息传播